龙华区纪委《准则》《条例》巡回宣讲活动圆满收官
2025 年 8 月,全 球模拟芯片巨头德州仪器(TI)宣布自 8 月 15 日起对部分产品实施年内第二次涨价,此次调价涉及 3300 多个料号,尤其 ADC、运放等核心信号链芯片涨幅高达 100% 以上,预计影响范围和幅度均超过年初首轮调价。作为占据全 球模拟芯片 19% 市场份额的行业龙头,TI 的调价动作如同突如其来的闪电,瞬间照亮了半导体产业格局重塑的进程。既带来短期成本冲击,也暗藏长期产业重构的机遇。?
短期冲击
TI 产品广泛渗透于国内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核心领域,其涨价直接推高下游企业的采购成本。在汽车电子领域,单车模拟芯片用量已达 650 颗,TI 车规级产品此次涨价 50% 以上,导致国内车企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成本骤增 15%-20%。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消化成本压缩利润,要么将涨价压力传导至终端市场,这在当前车市价格战尚未平息的背景下无疑加剧了竞争难度。?
供应链稳定性风险同步升级。受涨价预期和产能调配影响,TI 部分关键产品交货周期已从正常的 8 周延长至 16 周,工业自动化领域依赖的高精度 ADC 芯片甚至出现 “有价无货” 的情况。某机器人制造商透露,因 TI 芯片供应延迟,其新一代协作机器人量产计划被迫推迟至少一个季度,直接影响年度营收目标达成。中小厂商更面临严峻考验,为避免生产中断,不得不改变以往 “零库存” 策略,增加安全库存导致现金流占压比例上升 10%-15%,部分企业已出现资金周转紧张的迹象。?
替代加速
危机中往往孕育机遇。TI 的涨价策略客观上削弱了其价格优势,为国内模拟芯片企业打开了替代空间。在中低端市场,圣邦股份、思瑞浦等企业的主力产品与 TI 料号重叠度达 70%,且价格具备明显竞争力。圣邦股份的车规级同步降压芯片(LM431BQ)价格较 TI 同类产品低 20%-30%,已成功进入比亚迪供应链;思瑞浦的通用运算放大器在消费电子领域替代率快速提升,2025 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 45%。行业分析预计,此次涨价后国内厂商在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将提升 5%-8%。?
高端市场的突破更值得关注。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国内企业在车规级芯片、高精度 ADC 等高端领域持续取得进展。纳芯微的隔离芯片国内市占率已超 60%,其车规级磁电流传感器通过严苛认证,成功替代英飞凌方案应用于蔚来汽车;思瑞浦的运算放大器性能接近 ADI 水平,2025 年车规产品有望进入特斯拉供应链。终端厂商为规避单一供应商风险,开始加速导入国产高端方案,预计 2025 年国内车规级模拟芯片自给率将从 5% 提升至 10%,实现翻倍增长。?
行业竞争逻辑也随之转变。此前 TI 通过低价策略挤压国内厂商利润空间,导致思瑞浦等企业 2024 年上半年出现净利润亏损。此次 TI 转向 “保利润” 策略后,国内厂商终于迎来喘息之机,艾为电子等企业明确提出 “以利润优先考核经营” 的新目标。随着价格竞争缓和,行业毛利率预计整体回升 3-5 个百分点,企业得以将更多资源投入研发,复制 TI 从消费电子向工业、汽车领域扩张的成功路径。?
政策护航
国内仪器行业的突围并非孤军奋战,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协同构成了坚实后盾。在关税政策方面,中国对美加征关税后,TI 美国本土生产的芯片成本增加 34%,而国内厂商通过 “流片地认定原产地” 规则有效规避了关税影响。华虹半导体生产的功率半导体价格较 TI 低 15%-20%,近期已承接大量从 TI 转移的订单,产能利用率维持在 95% 以上。?
产业政策持续加码为技术创新注入动力。国家大基金二期重 点向模拟芯片领域倾斜,圣邦股份等企业获得江苏省 “集成电路专项基金” 支持,车规芯片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40%。2025 年新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将模拟芯片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 200%,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政策红利推动下,国内模拟芯片企业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从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2025 年的 22%,接近 TI 25% 的水平。?
“设计 - 制造 - 封测” 全链条协同效应日益显现。思瑞浦与中芯国际联合开发 55nm BCD 工艺,使其电源管理芯片成本较 TI 低 25%;长电科技为纳芯微提供定制化车规级封装服务,产品良率提升至 99.5%。这种深度协同让国内厂商在高压 IGBT、隔离芯片等关键领域的交付周期缩短至 12 周,接近 TI 的供应水平,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下游变局
不同应用领域呈现出差异化的应对态势,推动行业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汽车电子成为国产替代的主阵地,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2025 年预计超 50%,单车模拟芯片用量从传统汽车的 500 颗激增至 3000 颗,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TI 车规产品涨价后,纳芯微、圣邦股份等国内厂商的车电业务营收增速预计达 50% 以上。其中纳芯微的车规级 BMS 芯片已通过最 高安全等级 ASIL-D 认证,正快速填补 TI 退出的市场空间。?
工业自动化领域迎来高端突破契机。工业设备升级催生对高精度芯片的需求,芯海科技的 24 位工业级 ADC 芯片精度对标 ADI 产品,在机器人、智能仪表领域市占率提升至 8%-10%。TI 涨价后,国内厂商在工业控制领域的订单量预计增长 30%,尤其在 12 位以上高精度 ADC 市场,国产替代率将从 10% 提升至 20%,打破海外厂商长期垄断局面。?
综上,TI 的涨价风暴既是压力测试,也是转型契机。短期成本压力倒逼国内仪器行业加速替代进程,长期看将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创新的良性发展轨道。预计到 2025 年底,国内模拟芯片自给率将从 16% 提升至 25%,圣邦股份、思瑞浦等龙头企业营收规模有望突破 50 亿元,逐步缩小与 TI 的差距。这场产业重构中,那些具备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全产业链协同优势和全 球化布局的企业,终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中国仪器行业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TI 年内二次涨价引发连锁反应:国内仪器行业的挑战与突围
- 2025 年 8 月,全球模拟芯片巨头德州仪器(TI)宣布自 8 月 15 日起对部分产品实施年内第二次涨价,此次调价涉及 3300 多个料号,尤其 ADC、运放等核心信号链芯片涨幅
-
- 走在行业的前列——Ti与bioZen的故事
- 走在行业的前列——Ti与bioZen的故事
-
- 2024世界主要经济体科技政策影响下 国内仪器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在国内层面,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政策支持与国产化推进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支持高端仪器的研发,提供研发补贴和技术改造补助。
-
- 功率半导体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涨价势在必行 仪器行业如何抓住机遇?
- 近期,多家芯片厂商纷纷宣布涨价。 据报道,不少芯片厂商和分销商了解到,大容量存储芯片真正打开了涨价通道,主流产品甚至开始采取分销方式。 中小容量存储和功率半导体正在累积涨价。
-
- 电动自行车锂电池技术规范年内实施 仪器行业如何帮助提高安全性?
- 生产过程的监控也是保障锂电池安全性的重要环节。在线监测仪器如自动化电压/电流测试仪、温度监控系统等可以实时监测生产线上的电池性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自动调整生产参数或剔除不合格产品。
-
- 中美农产品贸易战升级:检测仪器行业迎来新机遇与挑战
- 为应对贸易壁垒,跨国仪器企业纷纷调整战略。世界仪器巨头丹纳赫集团宣布,计划将80%的在华销售产品转为本土生产,以降低成本。而国内企业则通过整合芯片、传感器等产业链资源,减少对进口元件的依赖。
-
- 水泥行业新国标带动新一轮涨价潮仪器行业如何助力水泥标准提升?
- 新国标的实施无疑提高了水泥产品的生产标准,对原料、生产工艺、检测方法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于提升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水泥企业为了保持利润。
-
- 化妆品行业的生物革命: 合成生物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化妆品行业的生物革命: 合成生物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 我国芯片自给率仅10%常年缺芯挑战巨大 仪器行业如何助力解决国内缺芯危机?
- 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不可或缺。政府可以实施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激励措施,降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成本,鼓励在仪器领域进行长期投入。
-
- 部分封装厂商开启涨价潮 芯片封装价值回归仪器行业有哪些机遇?
- 国内一家芯片公司销售代理商表示,由于上游封装厂商涨价,公司将从2月1日起将产品价格上调10%-20%。财联社记者致电华天科技证券部询问封装是否价格将会上涨。
-
- 国产高端显微仪器企业获数千万 Pre-A 轮融资 加速行业突围
- 浙江荷湖科技近日完成数千万 Pre-A 轮融资,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节点,更被视作国内高端显微仪器在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进程中的关键一步,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
- AI引发芯片存储行业需求扩张 芯片仪器产业能否快速发展
- SSD硬盘价格持续上涨。 2023年10月至2023年12月,SSD标杆产品TLC 256GB批发价(批量交易价)约为每颗25.5美元,512GB价格为每颗48.5美元,均环比上涨9% 。
-
- 闪存芯片需求飙升或迎涨价潮 仪器行业如何抓住固态硬盘紧缺契机
- “关键闪存芯片”是由多个NAND器件组成的NAND封装芯片。 据了解,M.2-2280单面固态硬盘需要四个3D NAND器件。 目前该规格的2TB、4TB产品普及率较高。
-
- 国家认监委发布22项标准修订计划,认证检测仪器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 随着标准的提升,认证检测仪器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那些能够率先满足新标准要求、推出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产品的企业,将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而技术实力薄弱、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淘汰。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